那些陪伴着我们的美食
韶关卷烟厂 周妍辛
在这座遍地美食的城市里,我曾经创下整整一个月晚上只吃“椒麻鸡”的记录。
“饿了么”、“美团”成为我晚上下班后与外面世界唯一的联系方式,作为一个不会做只会吃的“美食家”,只需在APP上选择椒麻鸡套餐下单,半小时之内就会有气喘吁吁的外卖小哥拎着热腾腾的晚餐送到我手中。
虽然每天都是同样的店家、同样的椒麻鸡,但我每次都要像举行仪式一样,先端详一会儿再开吃。椒麻鸡的菜、料、饭分三个不同大小的黑色碗打包,透明的碗盖与黑色的塑料碗简约搭配,从碗的大小可以看出分别装了些什么,这是商家对待每一份美食的认真和用心。掀开稍长的碗盖,嫩滑的鸡肉、香菜段、辣椒片、圆葱丝、花生粒各样静静地码放在碗中。打开另外一个圆形碗盖,是商家精心备好的拌时蔬,加上一碗粒粒饱满的米饭放在面前,任君品尝。
一次偶然的机会,店家记住了我的电话,以后只要我打电话过去,店家都会问:“还是一样么?”我只需要回答:“对啊。”
每天就这三个碗,每天都是同样的菜色,每天包装袋里都有老板赠送的养生汤。竟然一直都没有吃腻。
不仅仅是因为好吃。
独自一人来到这座城市,百事从头,万端无续。新鲜劲绵绵不息,也时常被一刹那的陌生和无助淹到窒息:万家灯火时,却找不到一个为自己而亮的那盏灯,走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不知自己身处何处,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说着自己听不懂的粤语,内心的不安在无形中被放大,唯有每晚皎洁的白月似乎在指引我家的方向,日复一日,恍如永无尽头。
在外拼搏的人总是来去匆匆,而他们对吃多数也是凑合,不管有没有营养,吃饱就行。食不知味,本以为自己也如他们一般随意应付晚餐,却在点餐时被那句“还一样么”所击倒。被人记住,甚至是“加醋”“麻辣”的习惯好恶,顿时顺从乖巧地回答:“对啊。”隐隐有了一种安心。
从此,每晚不再随意应付晚餐,吃什么也不再是难题,默契全在一问一答间,焦躁的心也在我咬下一口椒麻鸡的瞬间安定了下来。
身边的同事总是对我保持着礼貌和关切,从不质疑我为何每天都要吃那家椒麻鸡,但常常暗示我这座城市有遍地的美食,时常和我相约下班后一起去重温他们在这座城市的旧时光,吃着他们从小吃到大的美食,听着他们念叨:“这家啊开了几十年了,老板都认识我,知道我每次最爱点那几样。还有那家肠粉啊,吃起来又薄又滑,可是他家只做早餐,等下次周末的时候早点起来一起去啊。”“风采街道的后街啊,有一家串串店,店面很小的,但每次经过都要点几串,他家的鸡腿也很有名,这基本是去他家的标配,有机会一定要去尝尝啊,他家的辣真是一绝,只需一点就能让你整个嘴巴都火辣辣的……”在旁的我一直点着头,应着每一句话,并约好下次同去品尝一番。
慢慢地,家附近的街铺直至整个城市的边边角角开始变得鲜活起来,不论是我自己还是与同事们出行,出入不同的店铺,被人一眼认出是熟客时热情招呼“又来啦,今天还是老样子么”,我则从容微笑回答:“对啊。”稳定、熟悉带来的归属感,被寄托在食物上,无关殷勤,只有暖暖温情。这个曾经让我感到陌生不安的城市,被食物逐渐描出清晰的轮廓,从此有了温度。
当初每天在“懒得想吃什么的”驱使下,对着菜名从磕磕巴巴到烂熟于心,如今同样“懒得想吃什么”,到熟悉每家店的位置,总是点吃惯的餐,固定的搭配,固定的饮料,固定的位置,不断养成可以维系的习惯和那一份心安。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美食,就像一年四季的轮回,任岁月蹉跎,经年不忘,逐渐成为一个异乡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轨迹,慢慢品尝,这里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