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样,从来不缺“小胖妞”这样的外号。虽然已经习惯这样的称呼,也明白外号不都带着恶意,但并不代表我能接受胖胖的自己。胖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我穿不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活动起来也显得笨拙。另外,我做事也没太多的激情,总是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
2019年,我终于走进健身房,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两年的时光,我彻头彻尾地接受了运动的“洗礼”,收获的不单单是身材、体脂的变化,还在不经意间改变我的心态,从而改变了我生活和工作的选择。
运动最开始改变的是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坚持一段时间有规律的运动后,运动中的大汗淋漓能促使身体释放“快乐因子”——多巴胺和内啡肽,这能使我缓解身心压力。运动后规律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不仅使我的身材紧致,更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充沛的精力。与通宵达旦、暴饮暴食的生活方式相比,这样的积极生活方式能给予我更多正能量。
随着运动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也逐渐在改变我对待工作的态度。人在工龄增加后容易进入“七年之痒”的怪圈——工作变得麻木、懈怠,没了热情,更别提自我成长了。但在运动中,我不但找回了充满激情的自己,还重新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
日常的工作和运动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妙。运动项目基本上是一样的,甚至所使用的运动器械也是相同的,但是每天工作和训练的内容都有差异,因而每天面对的挑战和收获也是不一样的。个人的工作能力发展和运动能力提升也是来自这一点一滴的积累。运动中反复练习某个动作,目的就是能逐渐建立神经链接,增强肌肉的募集感,建立肌肉记忆。这样的肌肉记忆一点一点积累后,能极大增强后续的运动表现,达到期待的运动效果。这就像我们平日必须专注地对待日常工作,充分吸取经验,才能在发生故障时及时发现症结,甚至形成预判生产情况的能力。
而在变成运动“老鸟”后,运动也逐渐成为了生活的“修行”。因为每次的运动表现和效果是不确定的,你得接受这种可控或不可控的变化。在可控范围内,我得做好运动计划,算好饮食,注意休息。对于不可控情况,比如瓶颈期等,我也会调整心态,平和宽容地接受。人生也充满着可控和不可控,甚至许多变化能完全推翻我们思考很久的计划。也许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给自己增加更多可控因素,平和地接受不可控的因素,并及时对生活作出调整。
另外,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收敛了急躁的性格,变得勇敢而稳重。就像在进行泰拳实战的时候,要保持自己的节奏,恐惧是会扰乱身心的。同样地,站在人生大大小小的竞技场上,我们首先需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恐惧。恐惧不但会让我们失去面对的勇气,更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战略。在慌乱和黑暗中博弈,我们是不可能赢的。所以,泰拳的训练经验教会我,要想让对手被“读秒”,那就得扛住对痛苦和失败的恐惧,耐心摸清对手的节奏和习惯,规划好自己的“过墙梯”,才有出奇制胜的可能。
运动的过程并不只是出出汗、锻炼身体。运动精神改变的是运动者的选择,从而对运动者的生活产生影响。这种积极的改变是精神的升华,是人生战略的重新调整,是用饱满的热情和勇敢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