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广东省施行烟草专卖体制40周年暨广东中烟成立20周年专题
在广东中烟的办公大楼里,曾担任过广州卷烟一厂办公室主任的苏章耀翻看起了旧照片,一时感慨万分,思绪被拉回了几十年前,那趟飞往柬埔寨金边的行程……
经过数个小时的航行后,飞机在金边机场着陆。彼时,柬埔寨战火未停、满目疮痍,国外投资者止步不前,中国烟草却果断决定顶着风险“走出去”,在柬合资建厂,创立威尼顿集团有限公司。
带着“走出去”的嘱托,怀揣开拓世界市场雄心壮志,中国烟草人在柬埔寨上冒着战火“踩着”地雷开始了一段异国他乡开拓市场的故事。
艰难抉择 大胆布局
1992年,广州卷烟一厂经历“七五”“八五”技术改造后,淘汰了许多设备。如何发挥淘汰设备的价值?一厂不断寻找答案。同年11月,柬埔寨华侨黄氏兄弟申请了柬埔寨卷烟经营执照,得知一厂技改情况后,抱着购买两台卷烟机的想法,联系上一厂。
面对前来“买设备”的黄氏兄弟,一厂领导班子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仅是卖设备的问题,而是中国烟草“走出去”的好机会。“当初他们只是想买两台设备的,但是双方把情况一聊,那就不是只是卖两套设备的问题。” 曾担任过威尼顿公司总经理的苏志纯回忆道。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改革春风吹来,广州卷烟一厂跃跃欲试。
苏志纯表示,当时我们的考虑是能不能在柬埔寨发展,通过走出去以后,以柬埔寨做一个支点,再去发展东南亚市场。
时任广州卷烟一厂厂长的李根基抓住了这个机遇。1993年,广州卷烟一厂与黄氏兄弟在柬合资建厂,中方负责设备、投资和技术,黄氏兄弟的亚细安公司负责土地、厂房和流动资金。当年4月,威尼顿集团有限公司诞生,次年4月,正式投产。
“万一这个厂办砸了,作为决策者就要负责,所以当时其实也是扛着一定的压力和风险。”谈起30多年前,在柬埔寨土地上投资建厂的往事,苏章耀感慨万分,“我认为这是对决策者的一种气魄和智慧的考验。”
苏章耀回忆称,柬埔寨烟草政策相对宽松,鼓励外资来柬投资。与此同时,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与黄氏兄弟的这场合作中,广州卷烟一厂没有以真金白银作为初始投资,而是用一厂“七五”“八五”技术改造后淘汰的设备作价投入。苏章耀介绍,决策者是这么想的,万一柬埔寨形势变差,最差就是损失已经淘汰的设备。
冒着战火 踩着地雷
回忆在柬埔寨投资设厂的往事,老员工们仍历历在目。
苏章耀说:“我们到金边去几乎是没有一条道路是平坦的,当时毛泽东大道、俄罗斯大道两条以苏联和中国命名的道路崎岖不平,整个金边破破烂烂的。”
更棘手的是,经年的战争让柬埔寨埋下了不计其数的地雷。而他们到柬埔寨那一年,国内排雷工作才刚开始不久。即便探测出地雷的地方竖立了警示牌,但遍地的地雷对公司员工的出行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同时,由于当时柬埔寨政局动荡,国内没有禁枪,一些小范围的、新的战争时有发生。由此,一厂去柬埔寨办厂在当时被人们称为“踩着地雷赚美金”。
苏志纯回忆,早期,为了应对社会治安、交通不便、市场不熟悉等各种情况,他们一方面减少公司人员在市场走动的次数。原则上能不出去尽量不出去,要出去的话也是一起出去的。另一方面,借助本土代理人的力量进行市场推广。
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本地烟草的口味偏好,同时解决国际烟叶价格偏高且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他们在柬埔寨建立烟叶生产基地,形成一个稳定的本地原料供应体系。
苏志纯表示,早期在柬埔寨市场开拓非常顺利。1993年建厂之后,次年,公司的年销量就有5万多件。 数据显示,威尼顿公司中方投资占60%,外方占了40%。1993年投资建厂后,1994年7月份开始投产,而投产这一年就卖了5万件,第二年卖了10万件,第三年卖了15万件,销量突飞猛进。投资的第二年,他们就收回成本。
苏章耀称,早在合资厂投产前,广州卷烟一厂考虑到项目注册、审批流程以及烟草口味调试过程耗时问题,便未雨绸缪地提出“先贸易创品牌,后生产拓市场”的策略。在威尼顿厂投产前,先在柬埔寨注册合资厂卷烟品牌,按标准在国内生产,并通过贸易方式进入柬埔寨试销,在试销过程中根据消费者反馈,对产品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达到抢时间和降风险两方面的效果。
苏章耀说:“因为柬埔寨是一个热带的气候,他们对烟草的味道需求是很浓的,跟咱们国内的烤烟型不是一回事,所以拿我们的产品去他们根本适应不了。”
与此同时,威尼顿公司在当地注册了“吴哥”“利是”两个品牌,前者定位为高档烟,后者为中档烟。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威尼顿公司生产的“利是”成为柬埔寨最畅销的烟草品牌,而“吴哥”成为柬埔寨国家领导接待外宾的一个品牌,时任柬埔寨总理洪森曾经拿着“吴哥”品牌说它是柬埔寨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