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
韶关卷烟厂 肖晶戌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的一生短暂且仓促,犹如虚幻的梦境一般。到底该如何过好这一生,古人、今人皆未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不如看看清朝文人沈复所作自传随笔,从真挚平实的言语中体味生活的点滴美好与生命的坎坷不屈。
《浮生六记》实在是一本“小书”。为什么这么说,一是因为每一篇章的内容短小精悍,叙述简单直接,读起来让人畅快;二是“六记”当中的中山记历、养生记道这两卷未能存留于世,只留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这四卷。如此一书,内容不多,却是真实有趣,以真言述真情,以浅意传深爱,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不刻意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着实让人“手不释卷”。
第一卷讲述了沈复与芸的伉俪情深。沈复对妻子的宠爱不仅体现在日常的关心照顾、嘘寒问暖,更体现在他对妻子充分的包容、理解与尊重。这在现代男女之间是稀松平常,但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却是不可多得的。恰逢盛会,街市光影琉璃,人群欢歌笑语,一派热闹景象,渴望一睹盛会的芸因是女子之身而不能前往。沈复给妻子出了一个好主意,让她着其衣、戴其冠,佯装成男子模样前去游玩。在沈复的陪同下,芸效法男子在街市上拱手阔步,一路上开怀畅游。丈夫就是妻子最坚强的后盾,是妻子所有自信、自在的来源。而芸作为妻子,被称为“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在那个年代也是少有的贤良、风雅、活泼的女性化身。她自幼丧父,独自靠着女红养活一家人,利用闲暇时光读书识字、吟咏诗词,还曾作出“秋浸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夫妻二人时常或看月观云,或赏花品茶,或饮酒作对,或寻山乐水。我想,作者与妻子令人羡煞的不只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恩爱模样,更是他们志趣相投、心有灵犀的日常点滴,这就是所谓的神仙眷侣、三观一致吧。
第二卷记录了作者生活中的闲情逸致。从兴致勃勃地观察小虫到精心细致地修剪盆栽再到颇有见地的插花心得,都可以看出沈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和妻子寄居在锡山华氏家时,妻子教华夫人两个女儿做“活花屏”,就是将屏风制作成特殊结构能够随时移动更换,在中间用砂盆种植扁豆,让它攀附着屏风肆意生长,如此便实现了绿荫满窗、透风遮日。巧妙的“活花屏”足以体现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的小智慧,以及对浪漫风情、艺术魅力的追求。愿我们也都能拥有善于发现美、感知美的双眼,即使遭受生活的重压,仍然能够保持温暖纯良,始终不舍爱与自由。
第三卷讲述了沈复和芸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人生坎坷何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作者在开篇就以此口吻表达出深深的无奈与悲叹,为自己坎坷曲折的人生感到哀伤。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沈家的深庭宅院也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身处大家庭里的夫妻二人不可能置身事外,可纠缠在其中的结果就是误解、嫌隙、矛盾的接踵而至、日积月累。沈复的这一生,经历了被父母赶出家门、女儿被迫成为童养媳、儿子少年早亡、妻子中年离世的一系列打击,如何才能劝慰他,怕只能是“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第四卷讲述了沈复浪游天下、饱览山河的经历。一线天、上白云、莲性寺、平山堂、安澜园……作者在这些山川河流、风景名胜、亭台楼阁之间快意人生,呼朋唤友、痛快喝酒、狂放唱歌、畅所欲游,豪迈兴致之时,已不知疲倦为何物。生活总是在沈复以为平安顺遂的时候给他重重一击,或许只有沉浸在美食美景之中才能忘却不安与痛苦。人生悲欢、生活琐事,就这样被眼前的美景美物、此刻的风花雪月所消解。引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就是,遍历山河,仍觉得人间值得。
六记缺失二记的遗憾,或许就是对于不完美生活的折射。人生海海,恍然若梦,唯有珍惜眼前的时光方才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