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谢绝18岁以下未成年人访问

首页 关怀版
企业文化

刚柔小辩

侯宇宁

刷牙的时候,舌头不经意碰到门牙后面蛀蚀的部分,跳脱的思维突然想起多年前中学课本里,老子用牙齿和舌头譬喻刚柔两面,论述柔能克刚、无为胜有为的故事。喜欢唱反调的我,突然想诡辩一下:或许柔并不能克刚。

较早期的权威记载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老子的老师常枞用齿舌之辩向老子介绍道家怀柔无为的思想,之后还有两段类似的辩证,说明这个故事和思想在汉代就存在了。刘向本人可能也认可这个观点,所以在自己的书里记述。

柔真的能克刚吗?老子和他的老师认为可以。即使坚硬如牙齿也会脱落,反而是柔软的舌头存在得更久远。但在我看来,这段推论全然不顾牙与舌所处位置,仅从表面现象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从职能看,牙齿的职能是切割、咀嚼、研磨,必须要利用其刚强的性质;舌头的职能是尝味、搅拌、混合,需要柔软。二者功用不同,实在不应该放在一起比较。如果牙齿有一定的智慧,顺应人们的意见向“更优秀”的舌头学习而变得柔软敏感,我们恐怕什么都不能吃,只能像牙齿掉光的老人吃流食了,那得多清淡无味呢。

柔真的能克刚吗?除了齿舌之辩,还有一个常见的譬喻是水滴石穿:水滴柔柔弱弱,落在人身上并没有什么感觉,却能在磐石上滴出一个凹陷。但大家都知道,水滴石穿还比喻坚持不懈,水滴能成功地隐藏,前提是长时间和坚持;水滴要持续地落在石头的某个具体位置,经过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才可能在石头上刻下印记。要在仅仅方寸大小的石头上留一豆轻痕,可能要消耗一池、一湖的水。如此不对称的付出换来所谓的柔水胜磐石,实在称不得胜利。

齿舌之辩亦如是。牙齿逐渐磨损,因为生物机理最终会掉落;舌头因为细胞再生得以不断补充而保持存在。舌存齿消,全在生机,现代考古挖掘总能找到有牙齿的骸骨,而有舌头的骸骨鲜有所闻。盖因死后生机全消,舌头没有了维持存在的补充,就像水断了来源最终会蒸发,而磐石仍旧自在,这是老子无法知道的。

柔真的能克刚吗?打败一口钢牙的可以是我们啃食、咀嚼过的骨头、甘蔗、硬糖等等,唯独没有用于搅拌的舌头什么事。它充其量是作壁上观者。没有交锋,何来克胜之说?若强使两者交锋,牙齿能咬伤舌头,当即鲜血淋漓;舌头能把牙齿怎么样呢,以水滴石穿的恒心把牙齿舔落吗?

既云克,必有胜败,欲分胜败,先有交锋。交锋者,强强相遇,剑锋交,高下判。所以,克必然是刚性的碰撞,与柔无关。滴水于石,涌浪于礁,水滴和浪涌用全身的刚强与磐石礁岩相碰,以自身破碎为代价,碰下一点点岩石,这是牺牲自我、以败求胜的至刚之性,与近现代仁人义士捐躯赴国难之心同,若以淙淙流水之柔概括,谬之远矣。

综上而辨之,单纯的柔是不能克刚的,能克刚的柔是绵里藏针的柔,其中隐藏的刚强并不逊于对手,方能以隐藏之刚克而胜之。延伸于为人之道,刚强可不显,但不可无。刚强显于面为傲气,隐于身为傲骨。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不欺人亦不见欺,天地自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