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三书,世人皆书生。读书的好处之一,就是你可以用一天的时间,阅读别人的一辈子。这个周末,我通过《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这本书,认识了查理·芒格——当代的投资大师,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一位始终对知识抱有好奇心的学者。
《穷查理宝典》先从查理的生平传记讲起,以年份为单位,记录了查理从孩童变为金融大亨的过程。接着是芒格受到《论老年》的启发,自己写下的对于晚年的思考。随后是经过归纳整理的查理的生活、学习、决策和投资方法,后半部分是查理过去的谈话稿和演讲稿。
查理·芒格的兴趣十分广泛。他对科学、软科学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强烈的兴趣和广泛的研究,通过融会贯通,形成了原创性的、独特的芒格思想体系。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过于局限于一个学科,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甚至学科内部也沟壑纵横。这样的状况下,学科之间越来越分裂,人的知识也相应被割裂成碎片。我们应该学会吸收多学科的知识,从每个学科总结出特定的思维模式,以综合的整体思维进行思考和决策。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你只能使用一两个领域,你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那就像谚语所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这会让问题变得一团糟。
所以,必须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多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再将自己的实际经验和见解架在这个强大的、横跨多学科的思维模型上,这种方法将让知识更加融会贯通。芒格提倡学习所有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不用成为专家,但一定要掌握基本原理。如果一个人拥有多学科技能,将会限制由于锤子倾向带来的认知倾向度。此外,如果他能从实践心理学中学到一个道理——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若为了避免人生走上偏离的轨道,毕生都必须跟上面提到的两种倾向做斗争。那么,在通往生活智慧的道路上,他就跨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逆向思维是对一些司空见惯、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一般具有普适性、批判性、新颖性等特点。芒格思考问题时,总是从逆向开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芒格首先会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大做强,芒格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芒格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一个农夫谚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超前性,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
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实现逆向思维的方法,一般分为6类:原理(因果)逆向思维、功能逆向思维、结构逆向思维、程序或方向逆向思维、观念逆向思维、状态(过程)逆向思维。这6类都是从不同方向进行逆向思考,但都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他所提出的思想,和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记录到“无为而不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事物的本质,决定了许多难题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对于复杂适应系统以及人类大脑而言,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我得到正确判断的办法,通常是先收集各种错误判断的例子,然后仔细考虑该怎样避免得到这些下场。”查理在他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研究收集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
芒格从不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久而久之,便能获得非常大的优势。这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这点对巴菲特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0 年业绩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读完这本书,周末也告一段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这是一个收获满满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