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黄金时代
广州卷烟厂 尹宜
记得第一次接触王小波的作品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要是问我看懂了没?答案肯定是没有。书中的文字我都认得,可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段又一段的乱码,就像王小波在使用摩斯密码向懂得他的读者们传递秘密。却从未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不曾审视过自己,不曾怀疑过自己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不曾思考过自己的视野不够宽阔。井底之蛙的我,选择了多年不阅读王小波的作品,继续满足于一眼望到头的井底生活。
然而,在这段“王小波空白”的日子里,井底之蛙竟也经历了爱情,收获了婚姻,得到了爱情的结晶,这些人生的不同阶段,让我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心境也随之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幻想自己终有一天能拥有大风浪的生活,现在也只是封存在过去。如今的我,追求的不过是平淡如水,面对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也能理性看待,淡然处之。此时便想起放下多年的王小波,再次重逢,那些乱码背后的含义终可领悟一二。
《黄金时代》的故事发生在主人翁王二和陈清扬下放云南的时候。那一年,王二21岁,他是个敢于反抗的人,他不满意军代表在他买枪时的处处为难,险些把军代表枪毙了;他是个真诚的人,他真心为陈清扬着想,尊重她,关心她的一切;他还是个性十足的人,他给猪喂食,猪食比糠,总多三倍。之后跟司务长吵架,他调侃道:我们的猪总得吃饱吧。而陈清扬作为一名女知青,相对王二而言,她更体现了一个知青对环境的抗争以及一个女人的勇敢、坚强和追求。她对破鞋这个莫须有的罪名表示强烈不满,且不惜要求王二为自己作证。即便在最后陈清扬仍然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写的上交材料,受到不必要的惩罚。与此同时,她又是另类的,孤独的,没人可以理解她,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社会中,她想要的其实只是另一种男女之间的相互尊重。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从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那是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时代,他们年轻,他们疯狂,他们渴望逃离那个知识分子被歧视和不被尊重的时代,他们渴望自由和平等。你还记得自己的“黄金时代”吗?那时的你是不是年少轻狂?有没有被所谓的不公冲击自己的情绪?或许我们都忘了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上帝在分配个人天赋时就已经决定,有的人得到的是美丽的外表,有的人得到的是聪慧的大脑,有的人得到是的勤快的四肢。无论何种特质,都需要细细雕琢,精心等待它们闪闪发光的那一天。可是在现在这个浮躁肆意的社会里,功名论,皮囊论,权术论,占据了我们荒芜的心灵。我们甚至都已经遗忘了自己的梦想,弄丢了那个曾经可以为了一份热爱而无视山河险阻、路遥马亡的自己。钱钟书说过:一个人,过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还是没出息的。事实上是,我们似乎总在“发狂”,可是我们能否按下暂停键,回顾一下,思考一下让我们“发狂”的事情是不是有意义,而不是一味地自我安慰和暗示,强迫自己去接受,假装自己很佛系。
这个世界很大,我们的心很小,它能容纳的东西很有限,人容易贪心,盲目给自己的心扩容,心就会碎成一片一片。在我们的黄金时代,住进心里的应该是那些重要的人,美好的事和纯粹的自己,而不是那些匆忙路过的路人,不干不净的杂念和自己都瞧不起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有的人成为了黄金时代的高端玩家,有的人成为了倔强的青铜。很多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为每个人写出了不一样的答卷,但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样的人:眼里睡星星,心里住太阳。